来源:北京日报
很多人都看过北京电影制片厂发行的电影《粮食》,影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率领群众捣毁日寇的粮库,上万斤粮食一夜之间重回农民手里。电影的故事情节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、事件改编的。我就多次拜访过一位先辈——地下党员杨子健(1906年—1992年),他在抗战时期曾帮助农民从敌人手里夺回粮食。
杨子健,高碑店市白沟镇白辛庄村人,回族,1935年参加革命,1937年入党,曾任河北省新城县“回民抗战建国会”组织部长。1941年日寇在冀中大扫荡,抢走了很多粮食。1943年7月,据可靠情报称白沟镇敌人仓库内守备薄弱,杨子健马上组织并带领抗日骨干打跑了敌人,夺回仓库,让几万斤粮食重回农民手中。后来,上级党组织把他派到京城从事地下革命活动。
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访了很多老一辈革命家,其中见面最多的就是杨子健老人,前后有十几次。上世纪80年代,杨子健住在北京牛街输入胡同,而我在牛街南边的白纸坊街道办事处上班,距离非常近。在参观宣武区党史展时,看到他的事迹,我非常感兴趣,决定去走访。
1987年3月26日上午,在输入胡同75号的小院里,我第一次见到了杨子健老人。他80多岁,瘦高个儿,面容白皙,穿一身蓝布中山装。对我的来访,他有点意外,同时又很高兴,笑眯眯地上前与我握手,说话的语速很慢。
“您当年在宣南地区,是怎么从事革命活动的?”我问。他沉思了片刻,向我讲述,1946年至1948年期间,他从事革命工作主要集中在北京菜市口地区。他有时扮成乞丐,拄着树枝或棍子沿街乞讨;有时扮成警察,走街串巷,乘人力车去办事;有时打扮成阔商人,夏天弯着手臂挎着高级绸衫,大摇大摆地走在繁华的街上。伪装看起来像真的是要花心思的,比如扮成商人时候,由于人太瘦了撑不起绸衫,但必须挎上它,以表示阔绰的身份。
在京城,杨子健有三四十处秘密联络点,或开会传达革命精神,或发展党员,或举行发展新党员的仪式,或听取京城部队调动汇报,或为平西游击队筹集药品。这些联络点大多有他的朋友,便于开展工作。比如他经常去骡马市大街东口郡王麻花铺,买些麻花点心,闲聊时巧妙地向王文起、王文光两位掌柜宣传,告诉他们买卖难做、捐税太多的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,要改变现状就得斗争,就要参加最先进的党组织。经过多次思想工作,两位掌柜均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
这家麻花铺子紧挨着商务印书馆京华印书局。这里的职工常到铺子里吃早点。两位掌柜又开始悄悄做职工的思想工作。有位职工叫柴善昌,在掌柜影响下也于1949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柴师傅入党后在厂里发挥了很好的作用,后来还与厂里的沈家利等组建了党支部继续发展新党员。
地下工作自然也有特别惊险的时刻。杨子健说起,在盆儿胡同的一家烧饼铺里居住时,敌人发现此处居然有共产党办的报纸,就把他押到了警察局。后来幸好有个机会,才在别人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。
我提出和他去拍张照,我们并肩站立,在小院里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。这张照片如今已经泛黄了,我却一直珍藏着。此后,我又多次拜访杨子健,除了聊过往的经历外,也有当下的生活。作为一个党员,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,比如对革命信念的坚定、遇事沉着冷静、积极主动为身边的人解决问题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是牛街街道办事处主任,一直为人低调,勤奋工作,很少提及自己的过往。
宣武门外大街南口有一家“大常恒”煤油店,杨子健曾经在这里召开过支部会,传达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。上世纪80年代,这里曾经是兴华纺织公司,1994年因为扩建马路而不复存在。但是,我每每经过狮子店胡同南口,脑海中总浮现出优秀的地下工作者杨子健的身影。(王克昌)